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荒漠无情人有情,绿柳千里换新城??记阿里地区及噶尔县的绿化工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7  浏览次数:192299
核心提示:行车沿着219国道朝天际驶去,便会有一座繁华小城跃入眼帘。连绵群山环抱中,一座绿色小城静静躺卧其中,仿佛一颗“从天而降”的绿翡翠镶嵌在荒原滩地上。眼前这个绿染黄沙的世界无法使人们与记忆中茫茫戈壁、飞沙走石的“阿里印象”联系在一起。
   行车沿着219国道朝天际驶去,便会有一座繁华小城跃入眼帘。连绵群山环抱中,一座绿色小城静静躺卧其中,仿佛一颗“从天而降”的绿翡翠镶嵌在荒原滩地上。眼前这个绿染黄沙的世界无法使人们与记忆中茫茫戈壁、飞沙走石的“阿里印象”联系在一起。
 
  50多年前,噶尔县只有一条狮泉河和大片红柳林。由于阿里高原能源缺乏,红柳被当地居民世代当做燃料使用。久而久之,红柳林都被砍光了,破坏了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当地政府从200多公里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红柳,并对红柳林进行严格保护,才有了现在狮泉河畔仅有的一片红柳林。
 
  除此以外,噶尔县放眼望去尽是茫茫戈壁,难觅寸草。长在沙漠的阿里人从小深受沙漠之苦——“吃饭时,饭碗里吹进沙子;睡觉时,床上蒙上一层沙子;就连张嘴呼吸,也能感受到沙粒儿。如果说什么是家乡的味道,或许就是沙尘的土味。”渴望绿色的阿里人,也曾肩挑背扛,挖渠引水,栽草种树,但因没形成规模,进展缓慢,只有望沙兴叹。饱经风沙之苦的阿里人民企盼着早日有一个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
 
  2017年3月的阿里高原,寒气袭人,缺氧难忍,但阿里地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风貌提升攻坚战已提前打响!19条道路、5处公园广场、40家机关单位庭院,绿化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时间之紧,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技术支撑,没有资料可查,一切都是在摸索,冷嘲热讽者有,不相信的眼光常在,质疑的声音更是不断。
 
  尽管困难重重、压力巨大,但所有参与者仅仅用了短短50天创造出了一连串令人刮目的“绿色奇迹”。截止2017年5月17日,阿里城区绿化总投资7000万,绿化面积达602050平方米,栽植树木61908棵。更欣喜的是,在新栽苗木中,毛头柳、班公柳、榆树、国槐、新疆杨和山杏的成活率都达到95%以上;青海杨和红柳的成活率是90%以上;云杉、雪松和沙棘的成活率也在80%以上。
 
  城市绿化重中之重
 
  随着1966年阿里地委行署的设立,从第一代拓荒者只有400人的小镇到今日人口超过11.4万的阿里地区首府,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成为影响当地人民生存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阿里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城区绿化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城市风貌提升工程的重点,多次开会研究部署,在工程全面启动之初,关于城市绿化的7000万工程资金就顺利到位,确保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
 
  作为阿里地区城市绿化的主要实施单位,噶尔县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县四大班子成员为组长、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责任人为成员的强有力的城区绿化工作专班,全面负责绿化项目的规划、实施,对整地质量、苗木规格、栽植进度、树木成活率到完成数量进行全程督导和检查。
 
  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这项伟大的工程,必须有一张详尽的指挥图,有一个既具科学性又兼可行性的规划。2016年8月起,噶尔县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员,历时四个月编制好了《噶尔县绿化工程规划设计》,为城市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万里寻苗只为绿
 
  此次城区绿化工程以“栽大树,大栽树”为主要措施,以城区绿化“成型、成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
 
  为了确保草木适生性,2016年10月,噶尔县绿化专班就提前选派相关技术人员先后到青海祁连县,甘肃民乐县、张掖市、宁夏、门源回族自治县,陕北和内蒙等地综合考察,最终在与阿里海拔、气候、土壤相似和运距最小的十几个地方确定了二十多种合适的苗木花草。其中,有毛头柳、国槐、榆树、新疆杨等高大乔木,还有云杉、雪松等常青树种,以及波斯菊、蜀葵、景天等花草。树种选择之难让人千肠百转,树种引进之难更让人无法想象。
 
  由于陕北的毛头柳更能够耐得住严寒,此次阿里城区绿化便从陕北榆林、内蒙毛乌素沙漠引进3000株毛头柳,从黄土高原到雪域荒原,满满50辆大卡车日夜兼程走了近10天才到达阿里。阿里林业这么多年,这样的栽植规模和运输成本绝对是前无史例的。
 
  费了如此周折,如何更好的确保成活率,技术人员们在毛头柳栽植现场各抒己见。为此,来自陕北的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结合自己在普兰县丰富的绿化工作经验和对家乡树木生长习性的了解,多次到现场指导栽植工作,树根泡水时间长短、回填土多深、施肥多少等细节措施他一个都不放过,给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出点子、鼓士气。
 
  在噶尔县城南郊外的一片空地上,有三个将近900立方米的大水池,这是专门为浸泡那些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树苗而准备的。
 
  “种得好”,也要“管得好”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最西部,绿化建设常年遭受砂石多、土质差、高寒缺氧、干旱少雨的多重威胁,绿化难度大,成本高。
 
  2017年3月27日,从拉萨曲水县引进的200棵榆树扎根噶尔县建设路两旁,正式拉开了阿里地区城市绿化工程的序幕。
 
  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整个城市绿化施工期间,工作专班从领导到成员以及施工人员,每天都是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进门,白天顶着刺眼的阳光,迎着戈壁的烈风,半夜还要加班浇水,200个人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皮肤晒黑了,嘴唇干裂了,鞋也跑烂了,但随着天气一天天转暖,6万多棵树一天一个样,在泛绿、在发芽。
 
  “三分造林,七分管理”。针对此次城市绿化工作,阿里地区坚持量质并举、管养并重,既要着力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档次和品位,更要确保造一片、养一片、成一片。
 
  地表水资源缺乏,盐碱荒滩土质差,风大周围无屏障,加之当地人对树木保护意识薄弱,这一切都成为阿里地区树木成活率不高的主要瓶颈。为此,城市绿化专班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制定了一套适合当地树木成长的科学保护措施,给树体注射营养液、包裹黑心棉、固定撑杆、架设遮阳网,在树苗根部喷洒生根粉、铺设塑料地膜、施撒肥料等,同时对大部分的种植区进行了换土工作,以此提高栽植成活率。
 
  据统计,此次城市绿化过程中,使用生根粉1000多公斤、营养液9576袋、保水剂3000多公斤、撑杆9万米、拉杆11.52万米、地膜2600公斤、保温棉8000米、遮阳网5200米、回填肥土24000余方,施撒农家肥1000余方。
 
  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
 
  “在连草都不长的阿里山上,花这么多钱栽这么多树,看来今年冬天我们又有柴火烧了。”阿里城区绿化刚开始时,当地老百姓很不看好这次绿化行动。
 
  可如今,阿里城区街头巷尾、绿化带边,三五成群的人们围着一个个树桩左看右瞧。“这树竟然活了!”看到刷着红漆、裹着黑心棉、挂着营养液、刚刚吐露嫩芽的毛头柳,还有人编出生动的顺口溜“攥着小拳头,抹着小口红,扎着小辫子,穿着小裙子,背着小书包。一定要在这阿里高原扎根下去。”从最初的不解、质疑到后来的兴奋、欢呼,对于世代生活在荒漠戈壁,一直饱经风沙之苦的当地老百姓,眼前这一切无疑是个奇迹。他们的脸上露出稀奇,眼神里充满希望,嘴角上挂着笑容,一个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生态良好的阿里即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噶尔县本着县城周边“防风固沙、重点绿化”的原则,结合戈壁沙漠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采取改良土壤、挖坑植树、换填农用土、引用河水灌溉等措施,形成“以防风固沙,恢复生态植被,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的绿化模式。如今的阿里城区,毛头柳苍翠挺拔,青海杨随风摇曳,班公柳枝繁叶茂,各类鲜花竞相绽放,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站在狮泉河揽月亭俯首望去,整个噶尔县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形成了“外围防风固沙、内部绿化美化”的格局,为荒原之中的阿里首府构筑起一座绿色屏障。同时,随着绿化慢慢变好,阿里的植被也开始慢慢影响这里的气候,年降水量增加,而且对水土的保护也明显增强,这将是阿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一个美好开始。戈壁滩上的绿洲,人定胜天的案例,阿里,就是一个看得见的奇迹。
 
  白天,人们徜徉在城市街头,大街小巷鲜花盛开、树木葱茏。夜晚,人们漫步在狮泉河两岸,河水波光粼粼,河岸杨柳依依。“一泓碧水,两岸绿色,十里美景”,阿里人与自然更加和谐,阿里的城市形象、特色与个性更加鲜明突出。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推进使阿里地区“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绿色林业壮大特色产业、人文林业弘扬生态文明”的主线越来越清晰。具有阿里特色的生态性、景观性和地方性的荒原绿化风格正在形成,彰显了“造林就是造福”的美好前景。一幅“人在花间走,车在树下行,河流环绕绿荫旁,县城蔽于树林中”的和谐画卷正在藏西秘境徐徐展开,一个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天上阿里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