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侯俊华
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想必是新的课程标准下关注最多的话题。我们一线教师容易掉进阅读内容的理解里,带着学生梳理文章大意,忽视了对作者表达方式的教学。
在执教叶老的一篇老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 ,就单元语文要素体现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前提下,我对这一课的教学是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教
《爬山虎的脚》文章中我认为最难教的就是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叶老是怎样抓住静物的特点,对静物进行细致的描写是孩子们学习的难点,也是孩子们习作的难点。我们要大胆突破常规教学,不按照课文的顺序一段一段的讲,学生在解题中让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是写什么的,当学生不加思索地说出是写爬山虎的时候,一下子就意识到了不对,最后一定会一致肯定地说是写爬山虎的脚的,对象找准了,那就好把握文章的重点了,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可以直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定义。在任务的趋势下,学生会很认真地浏览课文,最后确定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学生在文找中,划下来,读一读,梳理爬山虎脚的特点。
作者在给出爬山虎的脚的定义后,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很好的理解,鼓励学生读后思考、梳理。学生会从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这三个方面去理解,弄清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是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在哪?通过看图,寻找,弄清楚;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个学生就不好理解了,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可以借助图片,边看边说,在这里也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样处理,学生就能直观的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叶老还形象地把它和蜗牛的触角相比,出示对比图,进行观察,学生会说,哦,确实很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一点点体会到叶老是怎样进行细致的观察的;颜色中写到:细丝的颜色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我们都见过爬山虎,只是感叹那满墙的绿,又有谁注意到了这个藏在绿叶下的脚呢?而作者不仅观察到了,而且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看似短短的几句话,却融入了作者多么大的精力观察才得出这样的文字,这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反复地讲,并工整的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列举,讨论中生成的结果是:
1.长在茎上
2.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3.嫩红的
看着板书再次口述爬山虎脚的特点。你说说,我说说,学生就在这反复的练习中,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细致准确的表达。
二、扶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呢?很显然作者是通过圈画动词,“触、变、巴、拉、贴”感受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一系列变化。老师可以用手在黑板上边说边演示,鼓励学生用小手来一起演示,并请同学为大家表演。在老师的帮扶下,学生借助动词就能够知道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也可以找一些这样的小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感受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尽管视频中是慢镜头,也是很快就结束了,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连续、细致的观察,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出来的动词进行复述。
三、放
有了前面的教,对于爬山虎的叶子,老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读、自己学中去交流、感受爬山虎的叶子,感受它的颜色美、形状美、动态美,体会作者的动静结合,学生能自己读会的,老师就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学习的快乐。并在朗读中深情并茂地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长在哪儿,学校操场上,我家小院的西墙。那么第一自然段就可以一说带过。
四、练
对于爬山虎脚的变化,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可以用上面学过的方法进行练习,一读就会。老师不做指导,也可以一读带过。
整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语文要素,运用教—扶—放—练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难点进行的充分的学习,运用学到了方法,给学生留时间进行了练习,习得方法,锻炼能力,重点突出,让我们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了叶圣陶在如何运用细致观察、长期观察,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的生动形象,有序传神。
阅读教学的学习是指向习作,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对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这对本单元要进行的观察日记做了很好的示范。很好地运用阅读教学,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引动我们的学生学会表达的同时,学会了习作。